印度媒体人帕尔基・夏尔玛,人称“甲亢姐”,下了飞机踏上天津的土地时,大概没想过自己这一趟会被彻底刷新三观。她是以往在印度电视节目上那个言辞激烈、坚信中国处处不如印度的评论员,可这一回,她跟着莫迪总理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,亲眼见到了一个和她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。
从屏幕走到现实,偏见被细节击碎
峰会媒体中心的规模先让她愣住了。一排排整齐的工作台,设备齐全的采访区,各国记者穿梭其间,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。这种场面不是她在印度国内报道国际会议时能常见的。她站在那儿,愣了好一会儿,才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。
接着,她的注意力被一个AI机器人吸引住了。机器人流畅地回答她的问题,介绍会议日程、场馆信息,甚至还能用英语开玩笑。她后来才知道,这是大连一家科技公司的产品。这种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里的程度,让她忍不住追问工作人员:“这在你们这儿很常见吗?”
城市风貌:老建筑和新科技并存
天津的街道整洁,老租界区的西式建筑保存完好,但又和现代高楼交错并存。她沿着五大道散步,看到不少游客在拍照,路边咖啡馆坐着闲聊的年轻人。这座城市没有她想象中的“压抑”或“落后”,反而充满活力。
更让她惊讶的是港口的规模。天津港的自动化码头几乎看不到工人,集装箱被巨型机械臂精准抓取、摆放,无人驾驶的卡车沿着预定路线穿梭。她之前曾在节目中质疑过“中国制造”的质量,但站在这儿,她第一次没有说话。
全球南方的新角色,中国想传递什么
她在现场报道中提到了一个观点:这次峰会选址天津,其实有深意。天津不仅是北京的海上门户,还是连接陆上与海上贸易的关键节点。从这儿出发的中欧班列直达欧洲,港口联通着180多个国家。中国似乎想通过天津这个窗口,展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——不依赖西方,而是推动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。
她注意到,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讨论的不是意识形态对抗,而是能源合作、反恐、经济走廊这些具体议题。这跟她过去在西方媒体上看到的“中国威胁论”调子完全不同。
“甲亢姐”变了?或许只是信息差消失了
帕尔基・夏尔玛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话:“你需要真正踏上这片土地,才能理解这里正在发生什么。”她没直接承认自己过去的观点有偏颇,但明显态度软化了。她开始强调中国的基础设施、科技应用,甚至分析天津的战略位置——这些在她以往的节目中几乎不会被正面提及。
有人认为,她只是被场面“震住了”,但更有可能的是,她终于接触到了一手信息,而不是透过西方媒体或二手报道来看中国。这种转变不是因为谁说服了她,而是现实细节自己说话了。
跨国交流的价值,在于打破想象
帕甲亢姐这趟天津之行,倒让我们想起一个老道理:偏见往往源于不了解。跨国媒体交流的意义,不就是让不同国家的人有机会直接观察、彼此验证吗?当她不再是坐在演播室里引用“美国专家怎么说”,而是站在天津街头、峰会现场,她的视角不可能不变。
这也提醒我们,国际舆论场的很多争论,其实缺的不是观点,而是事实和经验。中国到底发展得怎么样,科技到了什么水平,城市管理如何——这些问题,或许只有来过的人才有资格评论。
感谢大家的阅读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。
文章来源:根据印度媒体人帕尔基・夏尔玛(Palghar Sharma)社交平台动态及上合峰会公开报道整理。
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,融泽汇配资,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